扫雷群规则资讯

红包群I【惠州文脉·花地西湖(第108期)】

发布人:抢红包微信群号是多少 来源:微信抢红包群,支付宝红包群,红包群,红包扫雷群发布时间:2022-08-24 09:07:08 热度:
惠州文脉·花地西湖投稿邮箱:wbfkblsl1@ycwb.com羊城晚报《惠州文脉》5月27日版面图

雨天到岚石看瀑布

□肖建国

岚石有瀑布,很早就听说了。但一直没去看过。

六年前,我一个人一辆车,顺着大岚河搞调研。从源头的观音山开始,沿河岸西行,一直到岚派村,目送河水注入东江的怀抱,才算结束。目的是把一河两岸所有可开发的文旅资源搞清楚。那次调研,大岚河陪伴我整整七天。这七天里,我听过她的歌,看过她的舞蹈,遭遇过她不高兴时的咆哮,更痴迷过她带给我的阵阵花香。当我经岚建、穿沙尾,顺着河流来到岚田地界时,有好心人提议,往东北再走六七里地,就可到岚石看瀑布。但前提条件是要步行。因为那里还是泥土路,我的车开不进去。

当时,我已沉醉在大岚河的风光中。那山那水那竹海,反复在我脑海中变幻跳跃,牵着我的心,系着我的魂,让我心潮澎湃。给我十年时间,还你一个五星级文旅大镇。豪迈的呐喊,在我心中喷薄而出。我不愿离开大岚河半步,便拒绝了好心人的提议。

一晃,六年过去了。我如火般的激情,在常年多雨的季节里慢慢湮灭。

现在,我驱车驶过大岚河,专程到岚石看瀑布。

没想到苍天有意,竟然下起了细雨。要知道,惠城北部山区,很多地方都是以岚字起名。比如河叫大岚河,镇叫大岚镇(已与横沥镇合并),村名带岚的,则更多了,岚建、岚中、岚田、岚石、岚星、岚派等。岚就是山里的雾。要想看到如诗如画的岚烟,雨天是最好的选择。

就凭这一点,我觉得不虚此行。

岚石的瀑布在龙潭寨,地图上一搜,就能查到这个名字。

这是一方纯粹的山村。村前是稻田,嫩绿的秧苗在田畴里铺展,在风雨中呢喃,草木的清香从车窗里挤进来,给我一个久别的拥抱,又恋恋不舍地飘向远方。村后是一条隐进地底的山脉,拱起的山脊浑圆、敦重。远远望去,如牵手的浮屠,连绵自然地起伏着。山上全是树,郁郁葱葱,蓬勃而旺盛。远离了城市的挤压,少了车马的喧哗,没有霓虹灯的骚扰,山村显得无比宁静,天地一片清白。

岚石村居住的都是客家人,以马、钟、黄姓居多,在三百多年前从梅州搬迁惠州。为躲避战乱,先祖们选中了在龙潭寨安家。而瀑布就在最高山岭夹缝中形成。

看到这座山,我很惊讶。这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山。一层一层的石头叠加着,往上堆,往上长。陡峭、凌厉,充满精气神。站在谷底向上看,整个山体的高度有五十多米。层层叠叠,伤痕累累。那皴劈的裂痕,在岁月的磨砺中,像风干的血!就是这些普通的石头,经过忘我的叠加,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气势,像巨人样矗立在这里。这样的山,惠城少有。惠城有的是土山,里面藏着零散的石头。

水从山顶一泻而下,遇到突起的石壁,水花四溅,如白练般洒向谷底,就形成了岚石的瀑布。山顶有树,更多的是灌木。一丛丛,一簇簇,不拘小节,野蛮成长。我想,经过千百年的锤炼,孤寂的石头山需要倾听,更需要关爱。于是便开放出一块胸肌来,接纳了这些植物,任由它们婆婆妈妈的安家,恣肆妄为地成长。

瀑布不大,最宽处不过十多米,分出四五个梯度,承接着水的洗礼。山顶上的水汇集而下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出若干条细线。或垂直落下,或抱团雀跃,或顺着石壁下滑,犹如一群顽皮的精灵,成群结队,吵着叫着闹着,各展绝技,从高处向下俯冲。他们不避凶险,与黑得发亮的石头相拥相抱相摩擦,溅出朵朵水花,撑起片片银纱。以粉身碎骨的壮烈,在我眼前虚化出水茫茫、雾缈缈,仙山云海的景象。

细听,瀑布在弹奏一首歌。她在歌声里,讲述着山里人家的故事。遥想当年,兵荒马乱的岁月里,祖辈们活得并不比猪狗鸡鸭有尊严。为了果腹和繁衍,他们翻山越岭,经过长途跋涉,选中这块渊雅静穆的地方。有泉水,可枯枝煮茶。有竹林,可结庐为家。有瀑布,可琴操伯牙。于是,祖先们的子孙在这里开枝散叶,生息壮大。到了现在,以瀑布为分界线,西边叫福田,东边称寨下。当然,还有很多秘密,需要在这山水草木中一一寻找。

谷底是水潭,是飞驰而下的精灵们的聚集地。水波激荡,卷起无数浪花,亮亮的闪着光,别有一种逸韵。水太清,可以看到软泥上的青荇,在水底招摇。我以为很浅,丢下一粒石子,望着它挣扎着沉入水底,才明白水太清会给人造成一种假象。看看那光滑发亮的石头,哪一块不是在水的诱惑下,经受不住常年的温存,渐渐失去了棱角分明的本真。

雨越下越大,节奏明亮而流畅。晶莹剔透的雨珠密集砸在水面上,噼啪着响,敲打出无数水泡,像朵朵绽开的白蘑菇。山坡上各具形态的花草树木,也在雨水中滋润起来。向客开如笑,留人意自闲。它们以一种恬然之状,配合着升腾的水雾,勾勒出一幅迷幻般的山涧烟雨图。

岚烟越来越浓,轻轻的,飘飘的。一团团青白,柔情似水般在你身边绕来绕去。看得见,抓不住,只能静心享受。我是爱这岚烟的。她让我在现实的碰壁中,找到了如梦一样的解脱。细闻,岚烟里花动香浓。有栀子、茉莉、山楂、桂花,还有竹子成片成片的清香。

竹林就在瀑布周边,顺着溪水两边生长。品种不多,只有单竹和刺竹。单竹表皮白粉,节间长,英俊挺拔;刺竹多枝,一窝挨着一窝生长,密密匝匝,严实得让风都难以穿过。这里的竹子生命力极其旺盛,个个恪守本真,内心从容淡定,除了生长,没其他贪图。可惜没有伯乐识得他们的清纯与智慧,只能以每吨二三百元的价格砍伐掉,用以制作牙签,或搭棚支架。我曾呼吁,能否深度开发、改良品种、提升其价值,比如编竹灯、做竹纤维的物品等。

天色渐暗,山野越发空灵。面对朴拙的自然,原始的风物,我能感受到山光水影的真诚,花草树木的灵性,以及竹海深处的空灵。她们借着风声雨声,正静静地向我叙说着这片土地上古老的神谕。

红菇娘

□夏杨

有次回老家,我特意带着当时只有4岁半的儿子,到我童年常玩耍的河边漫步。在野草间,果然找到了那种儿时叫作香马浆的小野果。

这种不起眼的野生植物,对于我,却有一种心结。

这几年80后90后进入怀旧期,许多童年的记忆成了割舍不下的小情怀。加上这个时代信息高度发达,有啥新需求,很快就有新供给。因此在城市的街头,偶尔可见这种裹着苞衣,内皮黄绿的草果,通用名叫作酸浆。

对这种小果子,许多人并不认识。包括我的爱人,开始她还以为是哪国引进的新品。最喜欢收集各种稀奇水果的儿子对此甚为好奇,见了就要买。

让我吃惊的是,没想到这种童年熟悉的小野果,多年后能在城市的街头重逢。

记得我身边也有人偶尔提起这种野果。一位老家在东北的多年年轻同事休假探亲回来,路上就放出话,说带了guniang回来。不明所以的同事开始议论,不知带了什么样的姑娘。后来见了,方知是一种土特产,他唤作姑娘,其实就是我熟悉的香马浆。

同事带来时,果子的苞衣已被剥掉,黄澄澄光溜溜一盒。大家在会议桌边围观时,果然十有八九不识这种神品为何物。他们在不断解读这种果子为何叫姑娘时,我内心的小情结也再次蠢蠢欲动。

小时候,在田间地头,常见这种野生植物。尤其是黄豆即将成熟的深秋,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在原野里疯跑,其中一个找寻的目标,就是这种野果。因为那时黄豆成熟,叶子落了,长在其间的香马浆却还青枝绿叶,老远就能发现。又加上季节到了,往往能找到刚好成熟的果子。

对于童年的我来说,能发现一棵,能捡出一两颗成熟的浆果,就很满足。小心翼翼地用手剥开黄色苞衣,露出金灿灿的小果。放在鼻上一闻,有一种特殊的香味。迫不及待塞进口里慢咂,啪的一声被咬破,香甜的汁液就流出来。每次吃到,都有种眩晕般的快感。

这种小果子给我印象深,也因为要找到一颗成熟果子不易。好东西谁都喜欢,香马浆野生植株虽多,但要么你找到时还不熟,要么被同样嘴馋的虫儿抢先吃空了。那次带江南在河堤上找见许多植株,都远没成熟。好在江南只是对新奇的果子感兴趣,并非吃到才罢休。

这种果形如灯笼的野果,我从小熟悉,却一直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。后来专门查资料,才知道叫酸浆。但我还有疑问,资料显示,酸浆的果子成熟时苞衣内为红色,这和我的印象有出入,我只见过黄色的。它的另一别名,叫灯笼果,确实很形象。只是我见的应叫黄灯笼,而不是红灯笼。

我继续查询。酸浆,又名红菇娘、挂金灯、灯笼草、洛神珠、绛珠草、泡泡草、香木香子等。有一种正统的名称叫菇茑。还有一种说法:东北是黄菇娘,红菇娘是绛珠草。

细比较这一长串名字,洛神珠和绛珠草听起来最高大上。而香木香子,口语发音有点接近我家乡的叫法香马浆。想来乡土的称呼随口叫,图个形象,大抵如此吧。

同事带回来的小果子,是人工种植的,才有这集中大量的产出。我悄悄收起两颗,盘算着得闲时分离出种子,在阳台上花盆里种两棵,方便给孩子观察成长过程,也悄悄放任一下自己的小情怀,随时就能致童年。

儿子出生在城市,极少接触乡野,但对草木却很有兴趣,这像我,大概是遗传的。那次在家乡河堤上摘下来的青果,他央求妈妈,要放在行李里带回广州。

这也让我想起,小时候我也曾央求过母亲,把这种野生的小果子,在菜园子里种几棵。对这种事,母亲居然是答应的。她从野果中剥离出种子,用种瓜菜一样精细的工序种出了这种野果。

现在想来,我的童趣之心,大概来自母亲的遗传。从物资短缺年代走过来的父亲,至今秉承着种花不如种菜养鸟不如养鸡的朴实观念。但母亲不是这样,农作物之外,对花花草草她一样珍爱。基于此,我每年回老家探亲时,能想到带给母亲的最好的礼物,就是选一两盆在北方难得一见的花草。

那次试种酸浆,母亲很用心。她先在苗圃中育苗,用掺和好的细质营养土制作营养钵,然后把温水泡过的酸浆种子点入钵中,覆土后再用塑料膜覆盖,以保温催芽。等种子发芽并长成茁壮植株后,再连着营养钵起出,分栽到菜园中去。

这种原本野生的草木,大概享受不了如此细心的呵护,后来竟疯长至半人高。正因长势过旺,个子虽高,挂果却不多。这次试种不算成功,但我没再提继续种的要求。仅此一次,我已得到极大满足。母亲的宽厚慈爱,我一直心存感激。想到这件事,虽跨越30多年时光,我心中依然充满暖意。

而酸浆这种小野果,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也永远充满温馨。每次想起,那诱人的香味就跳出来,让我的心为之一荡,多了几分甜蜜柔软,幸福的笑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脸上。

又到粽子飘香时

□戚思翠

古云:端午临中夏,时清人复长。五月五,是端阳。门插艾、香满堂、吃粽子、撒白糖、龙舟下水喜洋洋……又是一年粽子飘香时,在欢快的儿歌声中,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即将来临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,因端和初相同,五又与午相通,因此称端午;又因午时为阳辰,故亦谓端阳。

古时,粽子叫角黍,作祭品。角黍,即角形粽。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,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;黍是一种黄黏米。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,包角黍用的菰叶(粽叶)为阴,阴阳结合,有驱邪纳福、祈求平安的意思。晋代周处的《风土记》云: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。而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,如棕榈叶之形,故曰粽。

端午节这天,人们怀念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的悲壮、想念孝女曹娥沿江豪哭誓死寻父的悲伤、叹惋白蛇许仙共饮雄黄酒的凄美爱情……尽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,但提起屈原可是家喻户晓、妇孺皆知,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南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在《续齐谐记》里写道,屈原五月五日(指农历)投汨罗江,楚人哀之,至此日,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。后来屈原显灵,说那些东西都被江中蛟龙偷吃了,并告诉人们,如果以后要再给他送东西吃,可以塞些蛟龙害怕的楝树叶,再用五彩线缠上。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端午吃粽的真正来源。

宋人杨无咎的《齐天乐》词:疏疏数点黄梅雨。殊方又逢重五。角黍包金,菖蒲泛玉,风物依然荆楚。衫裁艾虎。更钗凫朱符,臂缠红缕。扑粉香绵,唤风绫扇小窗午。词虽简短,却写尽了宋人端午节的风情。到清代,人们陆续用苇叶、竹叶裹粽。端午日,民间有赛龙舟、插艾草、吃粽子、佩香囊、喝雄黄酒等各种各样的习俗。虽然各地风俗有同有异,但端午节吃粽子,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差不多。所不同的是粽子口味而已,南方咸,北方甜。

故乡盐城,不南不北,鱼米之乡,河网密布,一年四季,果蔬飘香,风景宜人。每至仲夏,通往稻田的村道纵横交错,蛙鸣声此起彼伏,偶尔有白鹭从头顶飞过。农人忙着引水、犁田、插秧苗,一片片插好的秧苗点缀在水田里,倒映着蓝天白云,微风过处,荷叶翩舞,荷花含香,芳芬扑鼻,令人心旷神怡,颇有江南韵味。那时,家前屋后,河岸沟旁,芦苇高大密匝。整个村子像淹没在绿色海洋中,处处飘逸着苇叶的清香。此时,母亲总是偷天换日、隔三差五地打一些粽叶回来,备那。常跟母亲去打粽叶,见母亲一手扶着芦苇秆,一手抓住苇叶的根部,朝下用力一撴,随着啪的一声,青翠的苇叶应声被掰下。母亲言,打粽叶亦有学问。过时的苇叶老了,而一棵芦苇底部的苇叶太老太硬,梢上的苇叶太小太嫩,既不中用又伤芦苇,只有中间的苇叶最佳。一般一棵芦苇秆也只能掰下三四片叶子。

那个年代,每逢端午节,父亲就是想办法弄几斤糯米回来。为了让我们在端午节早上准时吃上新鲜可口的粽子,无论母亲有多忙,有多累,她都要在每年端午节的头一天及夜里忙得不可开交,忙得筋疲力尽,几乎彻夜未眠。母亲将粽叶一张张地剪洗烫开,将糯米、豆类进行淘净、浸泡。白天赶工分的母亲,晚上回来顾不上吃晚饭,就在蚊虫叮咬的煤油灯下开始裹粽子。我蹲在旁边看着,如痴如醉。尽管灯光黯淡,但我分明看到母亲额头和鼻尖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晶莹剔透。在昏暗的光晕里,母亲犹如一幅素简浓墨的油画。那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,挥之不去。

母亲小心翼翼地将三张粽叶拼齐卷成喇叭状,由左手的无名指与食指夹住,右手用铜勺舀上半勺拌有蚕豆或红豆的糯米,倒进粽叶喇叭筒里,用筷子轻轻将喇叭角捣实,然后再舀满糯米填实,沿着喇叭翻转、缠绕粽叶,裹紧。用左手捏紧已成型的粽子,再取一张稍结实的粽叶封头,顺着粽子翻转两下。最后,用粽针在粽子适当处戳穿过去,将粽叶的细尾巴穿过粽针的针孔,稍微拉长粽叶尾巴。紧接着,自粽针的尖端将粽针小心拔出,便带出了那个封头的粽叶尾巴,随后拽住粽叶尾巴轻轻拿捏、收紧。一只活泼可爱碧绿滴翠的三角粽宝宝就这样诞生了!

端午这天,父母起得特早,天还未亮,就见父亲抱着一捆菖蒲与艾草回来了。沾雨带露的艾叶青青的,菖蒲却碧翠碧翠的,父亲挑了几根挺拔的,一组插在门楣上,一组搁在香案旁,阵阵清香带着淡淡的涩味直冲肺腑,舒爽宜人。此刻,自厨房飘来浓郁的粽香。原来,母亲几乎一夜未睡,头天晚上裹好粽子已深夜,刚睡一会又起来烀粽子。那时,既没电又无煤气炉,烧锅灶是煮食的唯一方式,碰上阴雨天土灶还倒烟,母亲常被呛得咳嗽不已。一锅粽子要烀几小时才熟透。母亲将粽子煮好,天已拂晓。

母亲拣好一大碗极标致的粽子,恭恭敬敬地放到菩萨面前,又拿几只好看些的粽子放一边,说要送给邻居还有桥南头的五保奶奶尝尝。然后用一只盆,将粽子置盆中堆成粽山,端到桌上叫我们一群孩子先吃。我们毫不客气,迫不及待剥开一只只粽子狼吞虎咽……浓郁扑鼻的粽香,早已弥漫了温馨的草屋,飘出屋外,流向远方。待母亲送完粽子回来,发现锅里粽子所剩无几了。母亲站在厨屋门口,呼啦呼啦地喝着昨天晚上剩下的麦糁粥后,拣了一只最破烂的粽子,便又扛着钉耙上工去了。

端午这天中午饭菜也很特别,都要跟红字连在一起,还要凑足十二样,俗称十二红。红烧肉、红烧黄鱼、炒长鱼必不可少。端午前后,集镇上的生鲜柜前挤满了买黄鱼的人。乡下人平日很少吃黄鱼,但在端午节这天,无论如何都要买的。一般快到端午时,河里就有小渔船在叫卖黄鱼,三毛钱一斤……虾、苋菜、西红柿都算红色,还有咸鸭蛋,煮熟剖开,那红彤彤的蛋黄也算一红,其他的菜都是用酱油红烧或红拌。孩时曾天真地问母亲:哪有‘十二红’12个菜呀?聪明的母亲指着韭菜炒长鱼,调侃道:喏,韭(与九谐音)菜韭菜,就已经是九个菜啦!

一晃,我们渐渐长大。1986年,父亲让我参加成人高考,可丢开书本已在社办厂工作六年的我,对考试毫无信心。临考那天,母亲半夜三更起来裹粽子。她微笑地说,吃了她的粽子考试一定会中(举)!我盯着母亲眼角下的血杠杠,心像蝎蜇一样痛,强忍眼泪。听父亲说,母亲为了采下塘沿上的几片清香鲜亮的苇叶,掉到池塘深处,划破了脸与手脚,还差点被蛇咬……或因伟大而神奇的母爱力量,那年,我没辜负母亲的期望,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盐城化工技师学院。然而,就在我毕业那年,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……

又是五月端午节,又到粽子飘香时,在市场经济物质丰富的今天,人们随时可以吃上粽子,而端午的节日气氛似乎也越来越淡了。想起那些陈年往事,梦幻一般,童话一般。如今,端午节已成为法定假日,作为一家煮妇,必须着手裹些粽子了,同时设计一下厨房十二红的佳肴。不为别的,只为怀念诗人,还有我亲爱的父母。

童年蝉趣

□李敬荣

夏天到了,树上的知了又开始了欢快的歌唱,歌声把我带回到了童年。

那时,老家的田边地头,一到夏天,到处有蝉。蝉的别名是大家熟悉的知了。一般在地下时叫蝉,爬到树上蜕掉皮,会飞会叫后称为知了。

炎热的夏季,树上一阵阵大合唱似的蝉鸣此起彼伏,这是捉蝉的好时机。我喜欢吃蝉,更喜欢捉蝉,那是件非常有趣的事。夜幕降临,打着一个手电筒,走在乡间路边,弯腰用手指抠出那些藏在泥土下面的蝉,和一伸手就够到破土而出正往树上爬的蝉,既休闲消夏,又能感受收获的无限喜悦。

蝉多生长在路边树多草木多的地下。黄昏时分,边慢慢走边瞅地上。当看见一个小小的圆孔,孔口和地面持平,就蹲下来用手指抠或用铲子挖,会发现一只蝉蜷缩在里边,用手一揪就出来了,扔进小水桶里。有时候地上的小孔,也不一定都是蝉的居所,有些是蚂蚁洞穴或者别的动物穴。

捉蝉时经常几个小伙伴相约,说说笑笑地一起去。手电筒一束束的光明晃晃地交织着,大伙一个个弯腰低头,瞪大双眼,紧盯着地面搜寻。小玉是捉蝉的高手,她仿佛有火眼金睛,可以发现隐藏在薄薄土层下的蝉。她拿一根细的小棍,眼睛如扫雷器一样,敏锐地四处扫视。突然她死死盯住一个地方,悄悄地蹲下来,用小棍快速地一戳,马上传来噗的一声,我们知道小玉又得到了一个战利品。你是孙悟空变的吗,还能看到地皮下的蝉?小敏带着佩服又有点酸溜溜的语气说。我们也很兴奋,心里又羡慕小玉。我有时误挖了蚂蚁洞,自己感到沮丧,还会引来小伙伴们的打趣欢笑声。

运气好的蝉,晚上爬出洞,爬到了树上,或爬在草茎上,夜晚摇身一变,成了可以飞翔的知了。这时再想捉它,就得在天将亮未亮时起床,拿一根细长棍,抬头观察树上,此时的知了,翅膀是软的,还飞不了。用棍一戳,啪的一声就掉到了地上,捡起放到玻璃瓶或小桶里。

一会儿,太阳升起来了,阳光一照,知了的翅膀就变硬,身体变黑,可以飞了。这时就不容易捉到了。

捉回家的蝉用水洗干净,放进咸菜缸里。过上几天,捞出来,冲洗一下。锅里的油烧热,把蝉放进去,用铲子压扁,两面煎成金黄色,喷喷香,肉质细嫩,真可谓乡间美味。

每年,我们都盼望着夏天,盼望着蝉带给我们的乐趣。时光荏苒,我们渐渐长大,为了求学、工作,童年的小伙伴们早已各奔东西。每次联系,都会不由自主聊起年少时的乡间蝉趣,那是永远快乐的回忆。岁月如一本书,童年捉蝉的那一页,何时翻阅,都带给人满满的欢喜。

来源 | 羊城晚报·羊城派

责编 | 朱光宇

... 
上一篇 : QQ红包群IVirglass:细数那些你用“绳命”在战斗的游
下一篇 : QQ红包群I玩转数学——融合部小学数学学科展示活动周回放
猜你喜欢的微信抢红包群,支付宝红包群,红包群,红包扫雷群